常見小孩子在學走路的時候,大人們往往先給孩子設(shè)定一個目標距離,等小孩搖搖晃晃地快達到目標時,大人又把距離拉大,小孩子再一次接近目標時,大人又再一次把距離拉大,直到小孩真的走不動快要摔倒了,大人才去把小孩扶住。在小孩學走路之前,人們拿玩具逗小孩玩的時候也是如此,先把玩具放在一個小孩稍做努力就可以拿到的地方,引誘小孩采取行動,等小孩剛好快要夠著玩具的時候,又把玩具移開,當孩子再一次努力快要夠著玩具時,又把玩具移開,直到小孩認為自己已經(jīng)沒希望了而主動放棄,或是小孩哭鬧起來了,大人們主動把玩具送到小孩子手里?!?/P>
人的個性心理就是在幼年時期的一次又一次的游戲中慢慢地形成起來的。當我們用前面講的方法去逗小孩玩或訓(xùn)練小孩走路的時候,會對小孩的心理特征的形成產(chǎn)生什么樣的影響呢?
不管是在訓(xùn)練小孩子走路的時候還是在拿玩具逗小孩玩的時候,當我們給小孩設(shè)定一個最初的目標距離時,小孩會用他幼小的腦袋和剛涉人世所獲得的一點點經(jīng)驗去進行判斷,在判斷“可以成功”的情況下他才會采取行動(當然,小孩不會像大人一樣“老謀深算”,當他非常喜歡某樣玩具或他前方的某個人時,他很可能會因判斷過于樂觀而采取行動,所以出現(xiàn)失敗也不奇怪,不過這樣失敗不會對他的心理造成大的不利影響。)如果他的判斷是“不可能成功”,那他就只會吵鬧抗議而不會行動了?!?/P>
當小孩滿以為自己可以成功的時候,他采取了行動,而當成功即將到手的時候,距離變了,跟他判斷的不一樣了,在滿心興奮之際突然要面對失敗的后果,而且,當他通過努力再一次眼看就要成功時,失敗又再一次來到他面前……在這種情境之下,小孩子的心情會怎樣呢?當然是非常失望。如果讓孩子幼小的心靈長期浸泡在這種失望與失敗之中,對他個性心理的形成會產(chǎn)生消極影響。
有這樣一個故事:神仙告訴某個人,在海邊千千萬萬的石頭中,有一塊摸上去很溫暖的石頭是一塊希望石,這塊石頭可以幫他實現(xiàn)一個愿望,于是這個人就到海邊去尋找這塊石頭。他從海邊摸起一塊又一塊的石頭,仔細地用手去觸覺,如果沒有溫暖的感覺就把它遠遠地丟到海中。因為他知道手里的這塊石頭有可能就是那塊希望石,所以他每次都很認真地去感覺,生怕錯過了那個可以幫他實現(xiàn)愿望的希望石。但是,成千上萬的石頭從他手中丟到了海里,希望石還是沒有出現(xiàn)?!?/P>
盡管這個人早就明白,在海邊千千萬萬的石頭中只有一塊是希望石,應(yīng)該是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但成千上萬的失望還是讓他對下一塊來到手中的石頭不再仔細地去感覺了,而是隨便摸了一下就丟到海里。到后來,干脆是隨抓隨丟。終于,當他把某一塊石頭丟到海中以后,突然發(fā)現(xiàn)手里留下了一種溫暖的感覺!
這個人如果一直像開始一樣努力用心去感覺每一塊石頭,他本是可以成功的,但結(jié)果他卻失敗了。他的失敗是沿著這樣一條路走來的:無數(shù)次的失敗與失望——對下一次失去信心——失去付出努力的動力——不愿付出努力——面對失敗。
每個人都覺得這個人真的很可悲。其實,他還不是最可悲的,因為他在尋找希望石的過程中,面對的失敗只不過是使他尋找希望石這一件事失去信心,結(jié)果是使他失去了這一次機會罷了。但如果一個小孩在他人生初期就經(jīng)常生活在失敗與失望之中的話,失去的將是他今后的人生中的信心!那么,前面那個人在尋找希望石的后階段態(tài)度,就將是這個小孩一生一世面對人生的態(tài)度。前面那個可憐的人只不過是失去了一次機會,而在失敗與失望中形成的個性心理,將使一個人在漫長的人生中失去無數(shù)次機會!這才是最可悲的?!?/P>
在游戲過程中我們經(jīng)常見到這樣的情況:經(jīng)過幾次的失敗之后,當我們再一次要小孩去努力、去嘗試的時候,小孩不敢了,因為他害怕再一次失敗。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天長日久不斷地重復(fù)這種失敗與自我保護,這種自我保護的本能就將深深地植根于他內(nèi)心深處,成為他的心理特征之一。而正是出于這種自我保護本能,在今后的人生中,他將時時懷疑自已會不會成功,從而盡量不去嘗試為了避免深藏于他心底的那種可怕的失敗。這樣他獲得的成功機會當然就少多了。
因此,我們在逗小孩玩的時候,給小孩設(shè)定的目標,如果小孩輕易就達到了,下次可增加一點難度。如果小孩通過努力還是差一點不能達到,我們下一次降低一點難度就可以了。即使小孩哭鬧起來,設(shè)定的目標也一定不要動,實在要動可以把小孩抱到高目標近一點的地方。最好的難度是小孩付出比較多的努力以后剛好可以成功,這時,面對自己付出努力以后獲得的成功,小孩將特別的高興。